新闻详情

混凝土预制件的起源

  • 浏览次数: ...
  • 发布时间: 2025-09-25

一、海外起源:工业需求催生的技术突破

混凝土预制件的雏形可追溯至 19 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革命时期。1845 年,德国率先生产出人造石楼梯构件,成为已知最早的混凝土预制产品。这一发明源于建筑材料革新 ——1824 年英国 “波特兰水泥” 专利诞生后,1844 年艾萨克・查尔斯・约翰森对水泥稳定性的改良,为预制件生产奠定了材料基础。
1849 年,法国园丁约瑟夫・莫尼尔发明钢筋混凝土技术,并于 1867 年获得钢筋混凝土构件专利,解决了早期预制件强度不足的难题。1891 年,巴黎 Edcoigent 公司在比亚里茨俱乐部建筑中首次应用预制混凝土梁,标志着预制技术从实验走向工程实践。20 世纪初,德国工程师 C.F.W Doehring 研发的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获得专利,进一步提升了预制件的承载性能,为大跨度构件应用创造可能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预制混凝土迎来爆发期。欧洲多国为解决战后房荒与技工短缺,大规模推广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,苏联也建立专业化预制厂推动建筑工业化。这一时期,欧美出现按建筑体系生产全套构件的工厂,预制件从单一构件扩展到屋面板、梁柱等系列产品。

二、中国发展: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

(一)起步阶段(1950s-1970s):工业化初探

1953 年,我国在长春建成首个附属企业性质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厂,开启预制技术本土化进程。1956 年,北京市第一建筑构件厂建成投产,成为国内首个规模化永久性专业工厂,生产工业建筑用柱、屋面梁等构件。这一阶段受苏联建筑工业化模式影响,预制件以现场临时预制为主,产品种类集中于工业建筑构件。
20 世纪 70 年代,中小预应力构件技术兴起,浙江、江苏等地采用先张法冷拔低碳钢丝生产预应力板梁,以其轻质价廉的特点替代紧缺木材,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构件。同时,预制空心楼板在民用建筑中逐步普及,城乡涌现大批小型预制厂,行业雏形初步形成。

(二)起伏阶段(1980s-1990s):规模扩张与质量革新

1980 年代中期,我国城乡预制件厂数量达数万个,形成综合性与专业性工厂并存的产业格局 —— 前者按需生产多品类构件,后者聚焦单一产品规模化供应。这一时期,中交三航局等企业开始研发特种构件,1987 年其预制厂建成预应力混凝土大管桩生产线,助力镇海港区等重大工程建设。
90 年代,行业经历调整期。部分乡镇企业劣质产品冲击市场,叠加现浇混凝土技术普及,预制空心楼板因抗震、渗漏问题遭部分城市限制使用,行业陷入低谷。但技术创新并未停滞,1992 年 “大管桩改用双股钢绞线技术改造” 等成果获行业认可,为后续复苏积累经验。

(三)复苏升级(21 世纪至今):政策驱动与技术突破

进入 21 世纪,装配式建筑政策推动预制件行业重生。2003 年,中交三航局预制厂成为国内唯一可同时生产方桩、大管桩、PHC 管桩的企业,并研发出获专利的 SPHC 桩。近年来,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加速渗透,预制件生产实现图纸管理、钢筋加工、振捣养护等全流程数字化升级。
如今,我国预制件已覆盖建筑全领域:工业建筑的吊车梁、天沟,民用建筑的楼梯、墙板,乃至整间预制的盒子结构均实现工厂化生产。2022 年,92 米超长大管桩等尖端产品研制成功,攻克高桩码头施工技术难题,彰显国内预制技术的国际竞争力。

三、当代价值:绿色建筑的核心支撑

历经百年发展,混凝土预制件已成为建筑工业化的核心载体。其标准化生产、工厂化管控的特点,使施工效率提升 30% 以上,建筑垃圾减少 50% 以上,契合当前绿色建筑发展需求。从上海中心大厦的复杂构件到乡村建设的预制楼板,从港口码头的巨型管桩到市政工程的 U 型梁,预制件正以多元形态承托着城乡建设的根基。
作为东北建筑构件领域的践行者,哈尔滨鑫泰混凝土构件有限公司深耕本地需求,传承预制件产业的精工基因,以合规生产、品质管控为宗旨,为区域建筑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预制构件产品,助力东北建筑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。
 
本文网址: https://hljxtstb.com/news/614.html
找不到任何内容